当脑控机器人来到病床旁,瘫痪患者靠“意念”重新行走
穿上设备,意念启动开关,当脑到病蹬脚走路。控机靠重j9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下称“中山三院”)脊柱外科的器人病房里,一名因脊髓损伤而瘫痪的床旁患者迈出了向前行走的步伐。
这套设备是瘫痪中山三院研发的脑控外骨骼机器人,当患者穿戴上设备,新行看着屏幕上的意念动画,通过思考“如何走路”,当脑到病便能驱动肢体做出相应的控机靠重动作。
在广东的器人医院里,这样的床旁场景并不罕见。伴随技术发展,瘫痪j9脑机接口、新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逐步在临床中落地,意念为医疗发展带来更多可能。日前,广东卫生健康新质生产力——探院活动首站来到中山三院,院长戎利民表示,当前,临床医生不断推进技术创新,丰富诊疗手段,将为难治性、复杂性疾病患者带来更多新希望。
脑控外骨骼机器人
新技术创造脊髓损伤治疗新手段
“这个机器人可以帮助脊髓损伤患者锻炼肌肉,还能重建神经环路,提升治疗效果。”戎利民指着眼前的设备说。
使用该设备的是脊髓损伤患者方强(化名),他头戴可穿戴设备,膝盖、大腿、腰部等多个部位与机器人连接,注视着前方的电脑屏幕。
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会导致运动、感觉、大小便功能障碍,引起瘫痪,长期卧床还会带来静脉血栓、压疮等并发症。
近年来,中山三院持续探索脊髓损伤治疗新方案。“传统的治疗方式包括手术、药物、康复锻炼、针灸等,如今,医学界正在探索干细胞、脑控外骨骼机器人、生物材料移植等更多维度的综合治疗。”戎利民说。
在脑控外骨骼机器人治疗中,患者穿戴好整套设备后,高性能计算机会对患者“运动想象”的脑电信号进行解码,并向外传递,随后,接收到信号的外骨骼机器人就会带动患者肢体做出相应动作。
方强是这项研究中入组的一名受试者。半年前,他因一次意外车祸而导致腰1椎体骨折、胸腰段脊髓损伤,只能坐在轮椅上行动。经过近3个月的综合治疗,现在他的辅助步行距离能够超过10米,肌力也有了明显提升。
“通过脑想象和视觉触控,人体可以操控机器人,机器人也可带动人体运动。研究同时发现,这一过程也对患者的大脑皮层有益,有助于患者保持乐观的治疗情绪。”戎利民说。
与此同时,中山三院还牵头开展了国内脊髓损伤领域首个通过国家卫健委和药监局备案的干细胞临床研究项目。
人工智能诊断慢性鼻窦炎亚型准确率达98%
在中山三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一份来自人工智能医生的诊断报告,清晰呈现出患者病理切片的各类炎症细胞数量,并对患者的慢性鼻窦炎进行了分型诊断。
“原本医生需要5小时完成的工作,如今人工智能在1分钟内就能完成,且准确率高达98%。”中山三院副院长杨钦泰说。
慢性鼻窦炎容易复发,许多患者需要多次手术。这主要是因为不同鼻窦炎的亚型差异较大,但临床多是“一刀切式”诊断,影响了治疗效果。“若人工对病理玻片分型,存在较大的抽样误差,且十分耗时。”杨钦泰说。
在此背景下,中山三院耳鼻咽喉科、过敏科、大数据人工智能中心等多学科医工交叉团队研发了全球首个鼻息肉病理人工智能诊断系统,并应用于临床。如今,在医生与人工智能的协作下,能对慢性鼻窦炎的亚型进行快速、精准诊断,提升治疗效果。
在慢性鼻窦炎人工智能识别系统的基础上,中山三院过敏科及耳鼻喉科团队还开展了一项人工智能花粉识别研究,与广东省气象局、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等单位合作,构建人工智能花粉预警监测网络,利用人工智能更精准地辨识致敏花粉,并提醒过敏患者避免在花粉浓度高的区域、时间活动。
“如今的临床医生,既要养细胞、养老鼠,更要养数据!”杨钦泰表示,未来,希望能结合更多临床数据,探索多模态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务患者。
南方日报记者 吴雅楠 卞德龙
- ·91种新药进国家医保 小药片连着大民生
- ·这个县,排第一!梅州9月空气质量 “梅指数”出炉
- ·“能早日通车,一切都值得”!这个工地的节日别样“火热”
- ·2020年度梅州市群众文艺作品研讨会在五华举行
- ·情系故里 共渡难关!广东省客青会救济近20万元资金以及物资驰援梅州
- ·“越来越有看头!”梅州第六届网络春晚正式启动
- ·双料奖!梅州马拉松赛喜获国家级荣誉!
- ·好暖!中甲梅州赛区球队留下各种“礼物”感谢梅州!
- ·大熊猫“星秋”“怡兰”抵达澳大利亚阿德莱德
- ·《梅州日报》一典型报道成为全国范例!兴宁陂蓬村案例入选全国网络扶贫典型案例
- ·达成意向签约180万,梅州农企农产品广州“增粉”!
- ·文化度假成为时尚~这些梅州热门“打卡地”,你都逛过了么?
- ·集聚客商实力,呵护美不雅他乡!广东省客家商会向灾区捐钱60万元
- ·双料奖!梅州马拉松赛喜获国家级荣誉!
- ·共计捐款(含认捐)近10.42亿元!梅州社会各界踊跃捐款扶贫济困
- ·听说冷空气来了?梅州人你feel到了吗?